关注我们
首页 > 智能家居 > 正文

刘卫红:“芯”势力赋能智能汽车加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02 来源:太平洋科技网

撰文 / 牛跟尚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中国汽车风景依然亮丽,5 月份,我国汽车销售 238.2 万辆,环比增长 10.3%,同比 27.9%。前 5 个月,汽车销售 1061.7 万辆,同比增长 11.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 294 万辆,同比增长 46.8%,市场占有率达 27.7%。

企业增收,但是并不增利。统计表明,2022 年,中国汽车占全球销售的 30%,营收差不多也占 30%,但只有 5% 的利润。这么高的销售额为什么只有那么低的利润率?是不是研发投入太多了呢?不是,中国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市场 10%。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汽车利润率那么低呢?

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在 6 月 16 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提出这一问题,他分析:第一是产品力,本土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力不够;第二是品牌的溢价能力太差。目前来说,国内电动车市场还是个比较年轻市场,中国自主品牌要有一个高的溢价还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解决方式就是希望有一个快速的降本增效解决方案。

创立 7 年的黑芝麻智能在芯片技术方面就是通过以技术创新来达到降本增效。黑芝麻定位是一个二级供应商,是 Tier2,在降本增效方面希望通过芯片的设计,给车企、一级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最优的性价比。

例如,华山 A1000 在算力、功能的融合,还有成本的优化方面已经打造出来一个非常具有性价比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

刘卫红表示,市场回归的理性和对降本增效的思考,近期可以看到汽车行业里面内卷得比较厉害,价格压力也很大,激烈的竞争也会推动着自动驾驶回归商业的本质。

他说,很多企业从原来做 L4,甚至做无人车的,慢慢降维做 L3,甚至往 L2+ 上面来,他们都需要寻找一个成本与体验的平衡。

以下是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分享的题目——也是紧扣贾可博士的主题——《不负时代:" 芯 " 势力赋能智能汽车加速发展》。

  四个观察

我主要介绍一下黑芝麻智能在智能汽车芯片市场和产品的一些观察、体会,谈一下我们对当下技术、产品和整个生态链方面的发展趋势的一个理解。

众所周知,现在已经毋庸置疑了,中国汽车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转型,全新的汽车产业链正在发生一个重构,汽车正在从功能性的代步工具演变为一个移动的空间,整个行业迎来了一个跨时代的大发展。

我们有几个观察。观察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 2020 年呈一个井喷式发展,到 2024 年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 60%。中国乘用车领域,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可以跟外资、合资品牌分庭抗礼了,占了 50% 的市场。在新能源领域,中国自主品牌比例已经超过 80%。

观察二,智能化的发展。新车 L2 以及 L2 以上的渗透率、渗透率的增长速度都已经超过国外水平。中国的消费者、老百姓对自动驾驶功能的认可和付出的溢价也高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这为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石。这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导向。

观察三,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也在迅速演变,也催生了海量芯片的需求。

在传统分布式的架构中,我们一般车上的芯片是 300 到 500 颗,到域控制器架构,超过或将近 1000 颗芯片。随着电子电气架构的引进和中央计算平台机构的搭建,未来的智能驾驶汽车会在一辆车上超过 3000 颗芯片。

黑芝麻智能是一个算力芯片的研发和设计者,我们的算力芯片主要用在哪里?主要是用在人工智能、通用逻辑、图形渲染、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专用运算、音频音效,这七个领域对算力芯片的要求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观察,中国电动车市场非常火热,在井喷。但是看到一个问题,火热的市场,本土企业增收但是并不增利。

2022 年,中国市场汽车占了全球销售的 30%,利润差不多也占了 30%。但是本土的企业在这个利润里面占比是非常小的,只有 5%。

我们在分析这个原因,这么高的销售额为什么有那么低的利润率,是不是我们的研发投入太多了呢?其实也不是的,我们的研发投入只占了全球市场的 10%。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利润率那么低呢?

我们分析下来:第一个是我们的产品力,本土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力不够。  第二个是我们品牌的溢价能力太差了。

目前来说,国内这个市场还是个比较年轻的市场,中国自主品牌要有一个高的溢价,还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期内,我们的解决方式就是希望有一个快速的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黑芝麻智能就是靠在芯片技术方面,通过以技术创新来达到降本增效。

公司成立七年了,我们有两大系列的芯片产品,一个是以华山系列为主,重点在自动驾驶方面,典型产品就是 A1000 系列代表。另外是武当系列,主要打造跨域融合的计算能力平台,典型产品就是 C1200。我们今年 4 月发布了 C1200 产品。

黑芝麻是从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引领者变成智能驾驶计算芯片引领者。

下面谈一下华山系列,华山系列根据不同的组合满足不同的场景。A1000 系列家族有 A1000L,16T 算力,可以做到单颗芯片实现行泊一体。

单颗的 A1000 有 58T 的算力,可以做到高速跟车和低速的 L3 的功能。我们有两颗 A1000 或者一个 A1000+ 一个 A1000L,可以满足城区里面低速的 NOA 的性能,包括干线物流的功能。

介绍一下武当系列的产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是今年 4 月刚刚推出来的。

创新的架构融合。把芯片进行独立的架构隔离,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需求进行算力的分配。

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的是 10 万到 30 万元中级市场,能够准确把握这里面海量主流的车型,满足 L2+ 这个市场的需求。

强大的家族化平台。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把算力、功耗和成本这三者做一个最佳的平衡。

最高车规要求。要满足功能安全,满足可靠性要求,还有满足产品高信息化的规范要求。

这是 C1200 典型的实用事例,这是一颗芯片,基本上能做到 All-in-One,单颗芯片能够覆盖智能车的核心的场景。从流媒体的后视镜 CMS 系统,到信息的娱乐系统,包括里面的中控后排娱乐,到舱内的感知,DMS/OMS,还有人机交互,还有自动泊车系统,包括记忆泊车、代客泊车。还能够做到单颗芯片 ACC/AEB,城市 NOA 这些功能。还包括智能大灯的控制,还有信息安全的控制,等等。

通过武当系列 C1200,能够快速地推进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而且这个架构对软件是更加友好的,可以降低车企软件的开发,能够降低 OTA 升级的难度,能够提高它的迭代效率,最后给客户带来更多的软的价值。

这里展示一个功能样机,这个样机在今年的上海车展做了展示,主要是快速部署一些 SDK 的软件开发。这上面有八个屏,可以看到单颗 C1200 能够实现的场景应用。

我们不光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还提供完善的算法的解决方案,现在自研的全套的可量产的感知方案已经准备好了,今年有多款车型量产,采用黑芝麻全视感知的算法,包括前视、环视泊车、侧视融合的方案都已经做到量产交付的水平。

光一颗芯片还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软硬结合,能够把芯片的性能调节到更优。这里有一个山海人工智能的工具链平台,它的可扩展性、延展性比较好,方便把客户的算法能够移植到我们的芯片上面去。

我们还有一个基于自身力量开发的黑芝麻瀚海中间件平台,客户能够在上面进行应用、开发,很便利。

无论是在做 A1000 也好,还是做 C1200 也好,我们致力于车规级的芯片,所以面向车规级的芯片做该的认证、证书、可靠性、功能性安全,黑芝麻都一应俱全,我们已经具备了全方位的量产的能力。

回到降本增效的方案,前面提到,市场回归的理性和对降本增效的思考,近期可以看到汽车行业里面内卷得比较厉害,价格压力也很大,激烈的竞争也会推动着自动驾驶回归商业的本质。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从原来做 L4,甚至做无人车的,慢慢降维做 L3,甚至往 L2+ 上面来,他们都需要寻找一个成本与体验的平衡。

黑芝麻的定位与生态

黑芝麻定位是一个二级供应商,是 Tier2,在降本增效方面希望通过芯片的设计,给车企、一级供应商带来更多的最优的性价比。

华山 A1000 在算力、功能的融合,还有成本的优化方面已经打造出来一个非常具有性价比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

对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生态做一个总结,黑芝麻智能的芯片分两大系列,一个家族是自动驾驶系列,主要是 A1000,包括 A1000L、A1000、A1000Pro,基本上能够覆盖面向 L2、L2+ 甚至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的功能的需求。

另外一个是跨域的座舱、智驾,甚至网关这方面的跨域的计算平台 C1200。我们在设计 C1200 的时候事先走访大量的客户,跟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得到了很多主机厂,甚至一级供应商专业的输入和指点。今年年内,目标会有小批量样机的交付。

自动驾驶 A1000 这个系列产品是用了 16 纳米的工艺,C1200 采用的是 7 纳米的工艺要求。

给大家展示一下生态方面,黑芝麻一直秉承着开放、互利共赢的理念,希望跟更多的主机厂、一级供应商,还有产业链、行业内的上下游,包括摄像头、算法、雷达各方面的技术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开放、领先的生态环境。

未来,黑芝麻智能将一直秉承初心,提升核心技术,在芯片产品的研发和商业落地方面能够跟合作伙伴一起加快产品的产业化,能够共同赋能中国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

酷易云

郑重声明:太平洋科技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电话:136-2111-9910 投稿邮箱:3151813742@qq.com

Copyright 2021 太平洋科技网 All Rights Reserved